close

          

971123 -【北縣中和】中和尖山 (草鞋山)山岳介紹: 中和尖山又稱草鞋山,位於台北縣中和市之東陲,鄰近新店溪為界,座落於今景平路往景美地區的秀朗橋頭之右側山坡以及秀峰街一帶,為中和與新店之界山。中和尖山為凸出台北盆地東南緣的小山峰,海拔僅92公尺,因其峰頗銳故稱尖山。山頂並有一顆三等三角點一○七二號。 中和市有兩處史前遺跡,分別是南勢區的「尖山」及員山區的員山子兩處,「尖山遺址」於秀朗橋頭的右側山坡,即尖山腳一帶,根據民國47年的調查,共發現有石器及陶器遺物共19件,距今約三千至四千二百年間,遺址可得知,中和遠從遠古即有人在此定居。而相同於大陸江蘇吳縣「草鞋山」發掘出新石器時期的古文化遺址,故中和尖山也有「草鞋山」之稱。 中和尖山東臨新店溪聳然疊翠,昔日設有渡口以往返於景尾 (今景美) 之間,創設於清光緒18年 (西元1892年) 的「秀朗津渡」,又稱「尖山晚渡」,是昔日是中和庄八景之ㄧ。當時渡口聯絡秀朗和景尾,每天擺渡約200人次,每逢黃昏,兩岸搭成渡船往來的人數不少,形成一幅熱鬧的景象,直到民國四十年,秀朗橋的興建,渡船行業始畫上休止符。 ↑- 中和尖山又稱草鞋山,海拔92公尺,位於台北縣中和市之東陲,鄰近新店溪為界,座落於今景平路往景美地區的秀朗橋頭之右側山坡以及秀峰街一帶,為中和與新店之界山。行程記錄:  ↑-《14:08》騎車走106縣道,過秀朗大橋至中和景平路續行,左轉安樂路接景新街(111縣道)往新店安坑方向,再左轉永安街至「永安街75巷」口右轉,巷口底即為中和尖山登山口,在此停車步行 ↑-《14:09》通往山區公墓的小水泥路,寬度只能讓機車通行,路旁可見新店市第六公墓標示 ↑-《14:11》叉路 (H54m),右路往尖山,左上越嶺往中和秀峰街85巷底,很多"巷仔內"的機車騎士會利用此捷徑越嶺往中和秀峰街。取右續行 ↑-《14:12》眺望尖山,山形並不感到尖銳,倒是整片的公墓區嘆為奇觀 ↑-《14:14》回望水泥路步道,兩旁都是墳墓,我想這座山,除了專找基點的山友會來,大概就是掃墓的人會來,若來此夜總會,夜登摸基點一定很刺激..... ↑-《14:15》進入ㄇ形鐵架,暫時脫離墳墓區,續行往上,左上方可看到被拒馬圍起來的軍營,在我當兵時,曾經有進去過 ↑-《14:17》進入樹林,循水泥步道蜿蜒上行,之後再次進入墳墓群 ↑-《14:19》步道最後消失於墳墓群,出現往左上的小階梯,旁邊水泥柱上有三角點的噴漆指示,循小階梯往上一路登頂 ↑-《14:21》小階梯往上途中,回望來時路。中和尖山為中和與新店之界山,照片右方為中和、土城一帶,左方為新店。在墳墓旁欣賞風景,還是有怪怪的感覺..... ↑-《14:25》接近尖山頂,遠眺塗潭山、新店溪、以及位在中安大橋與秀朗橋下的秀朗清溪河濱公園 ↑-《14:27》來到最高的陶氏墓園,正後方的三角點就是中和尖山基點 ↑-《14:36》尖山,海拔92公尺,又稱草鞋山。三等三角點一○七二號,基石位於陶姓墓後。至於為什麼要叫草鞋山呢?根據我的猜測,大陸江蘇吳縣「草鞋山」發掘出新石器時期的重要古文化遺址,中和尖山發現距今約三千至四千二百年間的石器及陶器遺物,稱為「尖山遺址」,不免讓人有聯想之意 ↑-《14:40》在墳墓群找基石,是我的初體驗,還好基石週遭被整理過,以前要在雜草堆裡才能找到尖山基點 ↑-《14:46》中和尖山頂附近俯瞰中和市。由尖山續行山徑往尖山東北峰約10分,尖山東北峰有總督府土木局基石與總督府53號基石,標高48公尺。續行山路較少人走,路徑並不佳,決定還是不要那麼"基癡"好了,原路折返下山 ↑-《15:01》騎車越嶺下中和秀峰街85巷底,旁邊為尖山腳福德宮,這裡也是中和尖山的另一處登山口。騎車在附近逛了一下,秀峰街的「海岸巡防總局」是我10幾年前當兵兩年的服務單位,如今回到附近真是懷念 ↑-《15:20》回到秀朗橋上,眺望尖山稜線、新店溪。昔日尖山晚渡曾在此,但至今已經無法體會昔日晚渡的情景,不免讓人有思古之幽情。註:舊稱中和庄的中和、永和一帶,仰賴好山好水的優勢,不但開發早、歷史悠久,更造就許多文人雅事,其中最著名的便是昔日中和庄八景: 第一景「尖山遠渡」: 尖山位在今景平路往景美地區的秀朗橋頭、秀峰街口,因為山勢尖聳得名,面臨新店溪聳然疊翠,昔日有渡口往返景美之間,每逢黃昏兩岸往來形成一幅熱鬧的景象,即使昔日晚渡盛況不再,仍可在黃昏時步行到秀朗橋頭觀看落日餘暉,欣賞尖山蒼翠風采。 第二景「石門灘音」:位於舊橫路石門(今為興南路三段),有一股清流迂迴在一大轉彎處出現天然奇景,流水急轉時發出鏗鏘之聲宛如樂章,可惜地處偏僻、加上不當開發及垃圾處理場排放廢水,美景不再。 第三景「潭墘甘泉」:位於今潭墘水源地(永和水源路一帶),以泉水甘美著稱,當時還有人遠來取泉水煮茶,目前是自來水公司,附近開闢為四號公園。 第四景「璧湖怪石」:在圓通寺後山、中坑牛埔一帶的石壁湖山,因為砂岩層導致石塊易風化,形狀像猛獸蹲著稱為奔獸、或魔鬼站立稱為厲鬼,蔚為大觀。 第五景「福和鐘聲」:原位於中和庄廟仔尾今廟美街的福和宮,原於清朝舊稱為五穀先帝廟,不過如今為公寓樓房林立。 第六景「員山遠眺」:今日的積穗員山子,板橋文人黃智武在此築室,稱為小琬山莊;登山南望圓通寺,北遠眺淡水河及觀音山。 第七景「網溪泛月」:中正橋附近稱網尾寮溪,民國八年楊仲佐在此結蘆,號稱網溪別墅,以模仿王維之輞川別墅、種植菊蘭等奇花異草而聲名大噪,目前在博愛藝術街上保存完整。 第八景「永和暮湖」:今中原村新店溪、永和市中正橋一帶,昔日淡水河滿潮至此,河水相互激沖,景緻迷人。 ↑- 中和尖山附近地圖 (擷取於偶爾獨步山林間網站)

 

.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
    qnwkzv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